2023年3月,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勝利召開👩🦳。“兩會”期間,摩臣5娱乐教工黨支部全體黨員通過各種形式關註大會進程🧚🏿♂️,“兩會”閉幕後🔖,支部組織黨員學習大會精神,分享學習心得📉,以下是部分黨員發表的學習體會↪️:
聶曉晶🦸🏿♀️: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提到:“5年來👷🏻♀️,積極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45.7%提高到59.6%,高校招生持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傾斜力度。”上述數據佐證了我國向高等教育大國邁進的速度與力度🚶🏻➡️♟,對於從業者,我們應當保持對變化的敏銳觸感,時刻反思並改進我們的工作。就我校而言,自建校初期就大力提倡並實踐通識教育🧑🏻🌾,使之成為培養“專通雅”協調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的基石👨🏻🦼,十余年來,我們借鑒了國內外多所一流大學的寶貴經驗,建立起相對成熟的通識教育體系,但同時我們要認識到,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即將達到60%的背景下,這個體系既要做到傳承,更要有所創新,如今的大學生,特別是民辦高校的學生,不同於當年歐美高校接受“博雅教育”的群體✶,也不同於本世紀初接受“通才教育”的我國80後大學生💂🏿♀️,因此我們應當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真正認識和理解我們當下的教育對象,順應他們的知識基礎和思維方式來改進我們既有的通識教育體系🛑,更好地實現五育並舉,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此外,因應高校招生持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傾斜力度的方針🤱,作為學生入校後的“第一站”➗,我們的公共基礎課教師目前已在實踐“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入學後學習效果展開分層教學🙅🏻♂️,而從摩臣5的層面,我們應當更加“靠前一步”📺,鼓勵教師開展調研,比如研究一下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高中階段的數學課程究竟存在哪些差異,根據這些差異,在學生入學前就能恰到好處地設計“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案,補齊部分學生因地區差異造成的短板。
耿松🤿:全國兩會是中國民主政治的盛會☔️,它的勝利召開展示著我們黨和人民奮鬥到底、砥礪奮進的強大力量。教師在教書育人崗位上,要傳承文化、傳播知識、創新思維👩🦰、提升素質🙍🏿,為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培養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為人才強國提供重要保障。後續一定要按照兩會的精神,參照龔書記的指示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加強課程綜合💘♤,註重關聯;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嘗試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努力提升教師綜合育人能力,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李卓琳:習近平總書記掌舵領航新時代新征程,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時代的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也是讓我受到鼓舞。作為黨員教師,在本職工作上責任是重大的🧟♂️,育人的根本是以德為先,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0️⃣,我會紮根高校的公共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養,保持終身學習,在教學上盡心盡責🚨,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
饒彥: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們指明了新征程上經濟發展的方向和前景⚆。作為黨員教師,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探索高校教育的創新。結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綱要,力所能及地發展現代教育事業🥺。我將側重從以下方面實施對教學的更進:1.堅持以德為先🧆👨🏽🦰、加強理想信念的浸潤🤳🏻🟪。小課堂融入德育教育,著眼第一課堂👸,與學校一起為學生搭建第二課堂等練習、實踐平臺,將課程思政、德育教育貫穿於課程的始終。2.註重全面發展🫚🐻❄️,五育並舉🫡➰。加大體育教學中美育、勞育比重☑️,在教學大綱、教學進度中有體現,教師在教學中有實施,學生在學習中有感悟。3.共建共享,線上線下教學同步發展👏。提高體育公共課程🏢、體育選修課程網上課程建設的數量與質量,使學生與教師有更多的教學聯系,學生預習復習學習有素材🌾🧒🏻,教師教學有更多資源共享。
梁潔:全國兩會的勝利召開是黨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關系到全國仁民的福祉,關系到我們事業發展的前景,聆聽兩會報告,讓人深受鼓舞⛹🏻♂️、深感振奮,深受教育。如何學習貫徹落實好兩會報告精神,是我們每一位黨員必須答好的政治題、必答題和實踐題。我們不僅要牢記入黨初心,也要牢記選擇教育事業的初心,堅定不移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成功不懈努力👨🏿🎓,共同承擔起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使命🚵🏽♂️🛴。我們要不斷增強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學深悟透🏌🏻、融會貫通🏄🏻♀️,真正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黃毅: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倡導改革與創新,激動人心,催人奮進。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為國家培養各行各業高質量的人才,是高等院校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作為從事通識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師,我們應貫徹落實學校“堅持‘專通雅’協調發展👶、培養富有競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以優秀的國學思想和文化藝術雅化人心🥗,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之美,提升“文化自信”🦵。同時,要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以期提高教育教學之效果👳🏽。
姜玉環🏊🏼♂️:此次兩會是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起點、新出發🍎,意義重大。在兩會中,有兩個熱詞使我印象深刻🍂,分別是“中國式現代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兩個詞強調了我國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在教育領域,我們一直強調”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是要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不斷拓展學術視野、提升知識高度🧚🏻♀️,緊跟時代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課堂教學🥃。同時要引導學生善於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學習優秀的網絡課程教學資源,打開思路。例如近期某些AI技術與學習的結合產品🏖,引起了教育領域火熱的討論🧓,現代化發展進程勢不可擋,人工智能的發展為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幫助學生善於利用現代化發展的工具,突破知識壁壘🪧、提高學習效率🧛🏻♂️,是當下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