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日誌(9.11.1)
時間:2012年9月11日📗,上午10:30——11🐍:20
地點:國摩臣5專用教室 月華樓368教室
活動主題:黃毅老師示範課
參加人員💳:祝亞平🙍♂️、梁潔🥺、甘小明、聶曉晶🍪、王慜超、王春曉、遊洋陽
程序:
1. 聽課情況🤾🏿♂️:
黃毅老師給大家示範了他的《中國傳統道德——孝》這門課,包括孝字釋義💁🏿♀️、關於孝的自我思考與交流、孝的小故事、孝的傳統典籍導讀等🧑🏽🎤。所有成員均認真聽課👨🏽🍳,並記錄了筆記👈🏼,參與了課後點評和交流。
2. 課後交流
個人意見:
梁潔🙋🏼♂️:
首先🙇🏿♂️,黃老師的課ppt製作得非常精美🧘🏽,圖片、多媒體鏈接⛹🏽、文字動畫甚至文字的顏色、字號👨🏽✈️、字體所有細節都下了很多功夫,這點值得所有老師學習。其次🖐🏿,在互動環節🍰👲🏼,黃老師也做的很好,設計了很多學生都能參與的環節,真正做到了啟發式互動式教學#️⃣。第三🚵🏼♂️🤧,黃老師語速適中,輕重緩急,富於變化👨❤️💋👨🦇,讓學生聽起來不容易聽覺疲勞🎉。第四,內容安排上,循序漸進,步步深入,知識點分布得很均勻。第五💇♀️,在某些問題上,真誠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聶曉晶🚱🐄:
黃老師的講課充分展現了國學教師溫潤儒雅的學人風範,語調舒緩,風度翩翩💅。首先,作為全校性傳統文化通識課程👅,黃老師充分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用一個個小故事深入淺出地將傳統經典所蘊涵的道理介紹給青年學生。其次,在教學方法上🙆🏻♂️,黃老師進行了多種創新,用問卷、討論⏺👨🏽🚀、頭腦風暴等多樣化的形式讓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來❎,使互動真正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另外👌,傳統文化的普及教育最講究“知行合一”,黃老師能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身邊年輕人的鮮活故事來激勵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去實踐課程中學到的哲理,在這方面👶🤷,可謂實現了開設國學教育的真正目的。
甘小明:
黃老師的《孝悌》課🏃🏻,把中國傳統經典故事(古代二十四孝)和現代意義上的孝順結合,教學內容豐富且富有層次感👱👉🏽,教學方法多樣化🤽🏼,充分利用了古文字分析、圖片👩❤️👩、視頻(包括當下的新聞報道🎏🚟、文學作品獨白)等多種教學資料,課堂上時而穿插的“思考與交流、問卷與交流”把學生的註意力牢牢的抓住,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跟隨老師的思路領悟什麽是“真正的孝順”🔶,並通過問卷的形式把在課堂上領悟到的“真正的孝順”和自己的實際行動聯系起來,在問卷上寫下自己做得到位和不到位的地方⏸。通過《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和“子夏問孝”中“子曰😶🌫️:‘色難𓀋。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等的解讀🧑🍼,使學生明白真正的“孝”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情感,使教學的內容得到了實質性的升華。
王春曉🧘🏿♀️🧑🏼⚖️:
黃老師沉穩的語言給人以學者授課之感。通識課程雖無教材💠,卻在黃老師精心設計下條理清楚,邏輯性強🤹。大量新聞圖片及視頻的引入🧑🎨🈶,既能吸引學生興趣,又將基本道理寓於其中🚲,深入淺出,便於學生接受。
遊洋陽:
講課節奏均衡穩定⛹️♂️,多媒體與互動環節穿插時間平均十五分鐘,能夠持續保持對學生的吸引力。互動活動安排較多➾𓀔,如問卷調查👬,追求在教學活動設計上的創新。對於孝悌之道這樣比較空的概念🤸🏼♂️,有意識地選擇原典教學,並在內容安排上,由表及裏,逐層深入。最後🐅👼,教師以親身經歷為例🈴,言傳身教,感動人心。
王慜超:
黃老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且他對其所教班級學生的學情比較熟悉,能夠以學生的興趣出發,以此來完成教學任務。此次他為我們試講的有關孝道的課程🤦♀️,成功地將較為枯燥的教學內容轉化為令學生喜聞樂見的道理。這也是教學的本質目的所在❣️,即避免傳統的說教,而是引發學生反思並能夠使其肯於付諸實踐的處事智慧。這給我們新教師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學習範本🦃,也將成為我今後教學能力提高的重點之一🌄。
自我意見🍝:
本次課程是我國學經典系列課程中的一講🤛,曾在實際教學中得到學生的廣泛認可。課程中我較為重視以情感來開展德育,重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每年我會為課程加入一些新鮮的元素,即結合當下社會新聞,以求更貼近學生的生活👐🏽。雖是一次較為成功的課例,但自知仍未做到盡善盡美☝🏼。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進一步探索教學方法👩💼,力爭取得更好地教學效果。也期待在今後與大家的教研交流中,互取所長,共同提高。
3.領導點評:
祝亞平:
黃老師的課駕輕就熟,條分縷析♗、抽絲剝繭,層次遞進地講解了孝道👂🏽🦚,尤其是朗讀了自己寫的《父親》一文,情深意切,為學生做出了表率,也加深了學生對孝道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的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