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校大學生記者團
2015-2016學年度🚪,全校教職員工在教學、科研🤖、管理等各項工作中⛓,辛勤耕耘,銳意進取,取得了可喜成績,湧現出了一批愛崗敬業、立德樹人、嚴謹篤學、無私奉獻的好教師🌛。為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全面深入,為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續發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努力踐行“為做人而學習”的校訓精神,學校開展了“師德標兵”評選工作,李娟、韓蘇曼、胡玥、周麗婕、聶曉晶、劉敏💆🏽♂️、盛術俊等7名教師被授予“師德標兵”榮譽稱號。就讓小編帶大家去一睹他們的風采😿。
簡介
聶曉晶老師,上海師範大學摩臣5娱乐摩臣5娱乐院長助理🤙、通識教學部主任
▼復旦大學哲學系💴,哲學學士、哲學碩士
▼上海市普通話水平測試員👨🏿🍳、上海市禮儀協會高級培訓師
▼曾任🔅:上海交通大學網絡教育摩臣5教師、招生辦公室副主任, 上海交通大學繼續教育摩臣5教師、培訓管理辦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摩臣5金融學博士項目主管
獲獎經歷👮🏿:
▼2007年12月 上海交通大學年度校優秀教職工
▼2008年12月 上海交通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課題組成員)
▼2009年04月 上海交通大學教師演講比賽一等獎第一名
▼2009年05月 上海市教師朗誦比賽銀獎
▼2010年05月 上海市教師朗誦比賽銀獎
▼2014年12月 上海市應用型本科高校首屆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三等獎
▼2015年05月 獲上海師範大學摩臣5娱乐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優秀獎
▼2015年12月 《哲學導論》課程獲上海師範大學摩臣5娱乐“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大賽優秀課程(暨2015年度校內優質課程)
▼2016年09月 獲上海師範大學摩臣5娱乐“師德標兵”稱號
▼2013年、2016年,兩度獲得上海市教委“強師工程”培訓優秀成績,獲得赴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訪問學習機會
心香一瓣奉杏壇
周四的上午,下起了大雨。上海的溫度急轉直下,透著漸入深秋獨有的寒氣。而本周我們在對話了天華男神教師聶曉晶後,卻在心田匯入暖流。
【三尺講臺⭕️,一生情懷】
盡管在通識課上我們不難看到聶老師熟悉的身影❓,可在課堂外見上他一面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學期由於工作量大,最多時每周32課時外加講座的巨大工作量使得聶老師的生活格外忙碌🚎,不僅在學校沒有一刻空閑👿⛅️,常常回家後還得回復學生們的郵件和提問。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覺辛苦🎿,反而笑著對我們說道:“教學是我只能做並且必須做的事情🧓🏻。”
2007年8月26日🐆,是一個聶老師至今牢記於心的日子🦾。那天他第一次走上了講臺💇♂️,尋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也覓到了自己命中註定的身份與責任。當時還在交大做行政工作的聶老師,機緣巧合被要求代課,講述中國文化概論🕤。由於對三尺講臺的陌生和緊張🧗♂️,聶老師準備了很厚的一沓備課筆記。短短的三個小時🐄,他寫滿了整個黑板。他說:“雖然現在看來那堂課,上得十分青澀。可從學生的目光中🐮,我讀出了肯定🙋🏽♂️,也讀出了在之前的工作中沒有體會到的東西。從那一節課後,我就覺得教書或許是我命中註定的崗位。”
正是由於那次契機,他愛上了教學,喜歡上了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也喜歡上了與學生們精神交流的每一個瞬間🧜🏻。所以當祝亞平院長向聶老師提出邀請😮💨、來天華授課時,聶老師只問了一個問題“是否為全職教學工作”。在得到肯定答復後,他沒有半點猶豫地來到了天華👆🏼,放棄了令人羨慕的985高校穩定工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假使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我想聶老師正是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他的這個決定或許在很多人看來是匪夷所思的,但說到底卻是他根深蒂固的情懷使然🫸。他為此感到生命鮮活🕜、不受拘束,這難道不是更重要的事嗎🉑?
人生只有這麽長,能找到人生的意義是多麽的不易🎵,使自己的價值能有合適的舞臺綻放又是多麽的難得。聶老師是個幸福的人👝,他為自己做出了選擇——在這小小的三尺講臺間,揮灑著他人生獨有的情懷。

【一場電影,一生負責】
提到如何才能算是一位好教師,聶老師做出了這樣的一個比喻🏉。“我認為上好一堂課和拍好一部電影其實很像。”在聶老師看來👨🏿✈️,一個優秀教師首先得是一個好的導演🦹🏿♀️,他得編排好整堂課的起伏,吸引學生的專註力;他還得是一個好的編劇,事先做好大量的準備🫙,充實“劇本”,不讓觀眾挑出破綻;同時🧵,他當然也必須是一個優秀的演員,這樣才能把信息傳遞給觀眾🚴。只有做好這三者,才能取得高票房。
基於這樣的認知🤙🏿🦅,聶老師總是為了自己的那場“電影”盡心竭力。為此,他經常需要花上十倍以上的時間♣️,消化研究要教授的課程🧙🏽♂️,不斷地尋找生動的案例幫助學生們理解。“一個好的例子講出來很輕松,但事先可能找了有九十九個被淘汰的例子。”
廢寢忘食亦不覺辛勞,有時直到晚上九點四十,才搭上空無一人的十一號線。這一切,在聶老師看來,亦是一種責任。
聶老師認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需要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出口成章的表達能力,更可貴的是對崗位始終如一的堅守。即使今日生活天翻地覆,明日講臺前依舊風輕雲淡、談笑風生。站上講臺便要擔起一份責任🔫,不能因為自己的情緒影響到課堂質量🔽、教學水平。今年七月,聶老師的父親在其赴美學習期間去世了,他甚至沒有看到父親的最後一面🐕。在考察回來後💏,為了不影響教學工作,他沒有對任何學生和同事講起這件事情,也沒有在課堂上流露悲傷的情緒。他將喪父之痛默默埋藏心裏🐈⬛,用微笑面對學生,用教學成果向天上的父親表達自己的哀思🤵🏻♀️。
今年是聶老師教書的第十個年頭💆🏿♀️🚴🏿♀️,這十年來他經歷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他謙虛地說自己並不能算優秀,該精進的地方還有很多。能走到今天不僅靠自己,更要感謝學生們的鼓勵和支持👃🏻。同學們渴求知識的目光讓他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更讓他意識到作為教師沉甸甸的責任。
【一顆紅心▶️,一生敬黨】
對於黨性👨🏻🏭🏊🏽♀️,聶老師有著不同於其他人的深刻認知。他拿基督教徒作比,提出了一個問題🤵🏼🌤。“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必然讀過《聖經》,因為這是基督信仰中最高的權威,獨一的經典。可是現在很多想要入黨或是已經入黨的同學又有幾個完整讀過《共產黨宣言》呢🥷🏿?”他在自己的經典選讀課堂上就曾做過一次統計,發現二百人的大教室裏能舉起手來的不過兩人。
共產黨黨章🦹♀️、黨史、黨的理論等基礎知識是一個黨員必須要掌握的內容,也是黨員入黨的起點。這些在聶老師看來是非常重要且基本的👮🏿♂️。由於大學生黨員屬於成長階段,對黨的認知未必能一蹴而就,聶老師對此有著寬容的發展性眼光。
“但指導這些新進黨員,對他們進行再教育就是我們黨應該做的事。”聶老師認為進行黨的理論研究🫷🏿👁,其意義正是在於完善學生的價值觀,讓學生從小我過渡到大我🖕🏼。事實上,在為人民服務的“大我”中實現“小我”的個體成就,從“格物致知”通達“家國天下”之關懷🌺,這既是一個共產黨員的自我修養🪸,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體現🦯。
聶老師是一個頗具人格魅力的人。他善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善於引導聽眾去思考與感悟。他的教學之所以成功,不僅在於知識儲備的強大,更重要的是他善於理解他人、懂得換位思考🙆🏿♂️,從聽眾的角度尋覓出最佳的教學方式。他的心中對教學和學生充滿了愛與善意🧑🏻⚖️,真誠而又外化👧🏽、樸實而又坦蕩。四年同行,三生有幸♠︎,與你相遇好幸運!
【責任編輯:呂揚和🧜🏿♀️、楊雯祺】
【文字:楊雯祺💅、姚夢婷】
【攝影:紀雲彬🙇🏽、孫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