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人對時事熱點總有強烈的敏感,也有直抒己見的欲望。“師說新語”欄目希望緊扣時代脈搏📓,關註校園內外的新鮮事,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分享觀點👨🏻🌾,拋磚引玉。歡迎廣大同學參與到每期討論中來🤳,無論東南西北中🤝,酸甜苦辣鹹,同學們若有感興趣的話題💪🏼,想聽聽老師們的看法🙋🏿♀️,也請隨時向我們報送。衷心希望本欄目能和大家一起關註時事🎨,啟迪思考,身在天華,心系天下❤️。
【作者介紹】
聶曉晶
上海師範大學摩臣5娱乐 摩臣5娱乐副院長🙆♀️、黨支部書記,復旦大學哲學碩士
2016🌻、2017連續兩年獲摩臣5娱乐“師德標兵”優秀教師稱號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倡議將每年的4月23日設立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世界讀書日”,這一天也是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1616年4月23日🚷👰🏽,這兩位偉大的文學家在同一天離開這個世界🧱。在2018年的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我打算將前年一場講座的內容🐖,以文字的形式,分享給更多的同學🧑🏼⚖️,這場講座的名字就叫做“讀書與做人”。

在2016年初,學校董事會決定成立“天華學術講師團”🏋🏻,匯集校內名師🎸,面向全校同學開設各類學術講座🛌,當年夏天🕛,學校千人大禮堂落成😳,16級新生入學後,講師團移師大禮堂👌,由摩臣5娱乐承辦😷,因此我也有幸成為講師團首位登上千人大禮堂的主講人。現謹節錄講座文字內容如下:
我真的也不是謙虛,我一個普通教師👮♀️,怎麽會第一個站到千人大禮堂講臺上來?天華有那麽多資深的學者、教授🚣🏼,還有各學科的教學名師,本該他們來開這第一講🧜🏼🔭。講師團開會時,我說另請高明,但領導和教授們說,大家已經決定了,就你來開這個頭吧🈹。我一想這也是我分內的事🪂,畢竟以後的講座都由摩臣5娱乐承辦,我就先來拋磚引玉🗾,學習一個👩🏻🦯➡️,為後面的講座組織工作積累些經驗🧝🏻♂️。在座的同學們來自學校各個摩臣5,因此我們今天的講座不涉及具體的專業知識,只跟大家談一件從小到大都在做的事:讀書。講座過程中,各位如有問題,可以通過微博向我實時提問,我會根據大家的問題現場作答👩🏿💼🧗。
我是一個以教書為業的人,從小到大可以說幾乎沒有離開過校園,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自然都離不開看書🛷,可以說算是“半生與書相伴”了🫸🏻。作為一個比大家年長一倍的“長者”,其他的人生經驗未必豐富📗,但有關讀書,或許還能夠分享一二。首先想帶大家參觀一下我的藏書🕵🏽♂️。

到目前👩🏽🏭,我家裏的藏書不算很多🦖,計有2500多種🥧,3000多冊,為了方便自己查找,多年來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將每一本購入的書籍在電腦裏進行登記🫔,比如書名、作者(譯者)🪕、出版社、價格🕴🏼🪈、購書時間地點👃🏽、初次完成閱讀時間以及在家中書架上的位置等等,也可以給大家欣賞一下我歷年做的一些數據工作🛀🏼:



那麽問題來了。
我們為什麽要讀書?
是為了在考試中獲得一個更好的分數👞?
是為了表現得像一個愛學習的乖寶寶來取悅師長💪🏻🍫?
還是為了在談戀愛時向對方炫耀自己的博學多才?
你們的心裏一定有各種各樣的答案💆♂️🙍🏻,我也有我的答案,今晚我想用三個故事來告訴你們,我為什麽要讀書👩🏻🍼。
(一)生死決別時的傳承

照片上這個慈祥的老人是我的祖父,也是世上第一個教我認字的人。在我不滿兩周歲的時候,他就開始用毛筆在裁得方方正正的小紙片上寫下一個個漢字,讓我識記🤶🏻,以至於我在上小學之前就基本能夠獨立地讀書讀報🏵。他在教我識字時🙂↕️,就跟我講過他幼年的故事,那是在民國二十年(1931年),蘇中蘇北整個淮河下遊發生了嚴重的水災,彼時居住在那裏的祖父一家被迫逃難,災後瘟疫肆虐,他的父親也就是我的曾祖父不幸染病🫗,臥床不起。當時祖父還不到十周歲,剛上初小,水災加上父親得病,使他也只能輟學在家。有一天他獨自在家🍙,父親疼痛不堪,輾轉呻吟,九歲的祖父就問父親自己能做點什麽以減輕他的疼痛,我的曾祖父說:“你把學堂裏的書拿出來🐇,讀給我聽🤑,我就不痛了。”於是祖父就聽話地拿出課本響亮地念誦。慢慢的,父親不再呻吟🦸🏽📒,伸出無力的手撫摸著他的頭……
不久以後,我的曾祖父就去世了。
此後,在祖父的人生中🧑🏼🍳,讀書就不再只是攸關一己名利的事,更是對父親遺願的銘記,九歲喪父,家道中落🍮,作為長子,上學已成為奢望。十三歲起他就背井離鄉🕊,從做學徒開始在外謀生🎙,但他從未放棄對知識的渴求👳♂️。直到晚年,說起少年做學徒的經歷,他最津津樂道的是店老板家有個親戚,曾經送給他一套殘破的《四書》,讓他感謝了一輩子。在上海解放以後🍮,僅上過不足三年初小的祖父竟然兼職做起了單位掃盲班的教師。六十年代,他所在的部隊後勤工廠從軍服製作轉產為無線電設備製造,年近五旬⏳,做了半輩子服裝的祖父竟然自學無線電的技術,後被單位派去上海交大培訓📽,成為了一名無線電方面的質檢師。能做到這些🧑🏻🚀,與他這一生時刻不放棄讀書、學習的習慣是分不開的🪛。自然🤟,他也希望將父親的遺願傳承下去🩲,看到兒孫在學業上的進展。在這樣的影響下⛹🏿♀️,我從小到大很少會去思考“為什麽要讀書”這個問題🕺🏻,有什麽“為什麽”呢?這應該是基因裏帶著的習慣吧⚔️。
對我的祖父來說🧔🏿♀️,讀書是悲愴中的信念。

(二)漫漫長夜裏的燈火
我是1998年上大學的🏌️♀️,那時,在座的同學們要麽剛剛出生,要麽正要出生。教我們這代人的老師們,大多數屬於“共和國的同齡人”📺,也就是40🔥、50年代生人。因為歷史的原因🤴🏽,他們的求學之路比我們和你們都要坎坷得多🙇🏼♂️🤚🏻。
我有一位非常尊敬的老師,小學四年級時就趕上了“十年浩劫”🤏🏿,家庭“成分”不太好的他從小在班裏就受到排擠,上高中、上大學更是不敢奢求的事,勉強熬到初中畢業,就被分配去了工廠做車工🎇,那時他還不滿十六歲🥉👨🏿🎨,每到工作午休的時候🥊,他就一個人躲在車間的角落靜靜地看書——其實也就那麽幾本“合法”的書籍:《馬恩選集》《列寧選集》《魯迅全集》。另一位老師,也是十五歲就去農村插隊,一邊放牛👩👩👦👦,一邊讀著革命導師的哲學原著。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們這也屬於“碎片化”的閱讀。後來我問他們,你們當時看這些書時🪲,會預料到今後自己會成為哲學教授嗎?他們哈哈大笑,那時候怎麽可能預知呢🍝?別說當教授了🧘🏿,就是離開工廠、農村,去參加高考,那時也是天方夜譚啊。我們現在回看歷史,知道那只是短短的十年,熬一熬就過去了,但是如果你身處其中🧑🏿🍳,你怎知道那樣的生活會持續多久?那他們為什麽還要讀書呢𓀌?他們告訴我們,因為在那個環境裏,讀書本身就是生活中最幸福的事,有什麽“為什麽”呢🔔?1977年🫴🏻,高考恢復了,他們這種“毫無準備”的準備,點亮了他們的人生。
對我的老師們來說,讀書是絕望中的希望。

(三)狹小閣樓上的微光
我小時候🐭,上海市民的住房條件遠不如現在,我們家自己在房間裏搭了一個用來儲物的閣樓♕,這個閣樓裏存放著不少書籍,其中也有父母當時覺得不太適合孩子看的武俠小說之類🤠。於是我每天放學回家後,總會爬上閣樓👨🏽,借助微弱的燈光暢遊在書的海洋裏,感覺那時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
2005年,我從復旦大學哲學系取得碩士學位後,去到上海交通大學工作,最初的崗位是做招生,之前的文章裏介紹過,每天主要的活計就是撥打或接聽一兩百個招生咨詢電話,或者手工塞💧👃🏼、糊並郵寄上千封通知信函,再就是外派去全國各地的咨詢會上每天派發兩三千份傳單,招生旺季時會加班到半夜1點🤦🏽♀️,第二天又必須8點半準時上班🚴🏻,最長的考勤記錄是連續40天不休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還在默默堅持自己的習慣,就是每天都在包裏放一本書🥡,即使在半夜1點回家的出租車上👨🏻⚖️,也必須打開看上幾頁,也沒想過是為了什麽🛺,大概就是覺得,這樣才配得上一個“讀書人”的名號吧👸🏼。2007年的暑假,一個偶然的機會,領導找我說,摩臣5裏公共課“中國文化概論”需要一個講課教師,問我能否試試🌱。於是,我就走上了講臺☞,沒有太多的慌亂🌯,因為我從未離開過書本,這個偶然的機會👰🏽,讓我尋覓到了人生的價值,我知道我屬於這個講臺🧑💻,也許,我就為此而生。

大家可以看到這張圖上,2011年的數值是最高的🙋🏽♀️,為什麽呢?因為那是我人生的一個低潮期,之前一年裏🙍🏽,帶大我的祖父祖母相繼去世,工作上也頗為不順利,主要原因在我自己(這些今後有機會另文敘述),我糾結於是否要放棄前景不錯的行政職位,專職從事自己喜愛,但前途未蔔的教學工作,以及由此對自己和家庭帶來的各種影響,另外身體方面也不太好🧑💼🚴🏿。在這個時候,唯有一件事能讓我平復心境,就是讀書🤪,那兩年裏我讀了不少書(當然大學期間由於借書多於買書,因此未在圖表中留下太多記錄)。然後我就做出了決定🙏🏼,2012年🤳,我來到了這裏,與你們在一起。
如果畢業後👨🏿🔬,七年的行政工作中,我不再讀書,那麽即使機會來到,我也不可能得到這個教職,或者我也沒有底氣像現在這樣🙆🏼♂️,站在你們面前談笑風生🧑🧒🧒。和小時候一樣,讀書,就是小小閣樓裏的那一點微光。
對我的人生來說⛹🏻♂️📣,讀書是無限可能性的積累。

在2012年6月2日👓,我受邀作為本科畢業生代表,在復旦大學2002屆校友畢業10周年返校日大會上發表了一段講話,其中說道🥴:“即使讀書給我帶來不了任何東西,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像大學時代那樣,包裏仍有一本書,我離復旦就不會遙遠。”其實這話不僅是說給復旦校友們聽的🧗🏻♂️,也是說給大家聽的,畢業後〰️,我們懷念大學♝🏣,懷念青春的方式有很多🚵🏻♀️,但實際上,你們可以試試,也在包裏放一本書吧🙍♂️。

三天後,6月5日,我辭去了上海交通大學的工作,來到天華辦理了入職手續。
對人來說,讀書是快樂,是慰藉,是信念,更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
這就是我的答案。
本文轉載自摩臣5娱乐微信公眾號
審核部門:新聞辦
文字撰寫:聶曉晶
圖片攝影:聶曉晶
版面設計:應文浩
期刊總數💇🏽♀️:第1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