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人對時事熱點總有強烈的敏感,也有直抒己見的欲望🚵🏼♂️。“師說新語”欄目希望緊扣時代脈搏🌹,關註校園內外的新鮮事🧃,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分享觀點,拋磚引玉☝️。歡迎廣大同學參與到每期討論中來,無論東南西北中,酸甜苦辣鹹,同學們若有感興趣的話題🙅🏿♂️,想聽聽老師們的看法❤️,也請隨時向我們報送。衷心希望本欄目能和大家一起關註時事,啟迪思考💆♀️,身在天華🔟🔢,心系天下。
【作者介紹】
上海師範大學摩臣5娱乐 摩臣5娱乐副院長、黨支部書記📯,復旦大學哲學碩士
2016🤽🏼♂️、2017連續兩年獲摩臣5娱乐“師德標兵”優秀教師稱號
世界讀書日期間,我撰寫了《讀書與做人》一文👨🏼🍳,與同學們分享了讀書體會。正所謂“無巧不成書”,就在上文發表時❔,校內某摩臣5的一個公眾號向我預約采訪🦶🏿🩹。我看了一下采訪的問題,多是關於經典閱讀方面。作為經典閱讀工作的一個參與者,自覺責無旁貸,遂接受了采訪🧭。現將視頻采訪時我的講話根據回憶整理成文字👨🏼🏫,作為《讀書與做人》這個話題的續篇,因為我覺得這些問題不只是個別同學的疑惑,也可能是更多同學關心的🪛。時隔半月有余,文字內容與采訪現場可能存在微小的偏差🤸♂️,希望各位諒解。
在采訪開始前,我問了對方同學一個問題🤹🏽🧑🏼✈️:“你們這段采訪🦑,是要聽好話🛂,還是要聽真話🐭?”參與采訪🏂🏻、拍攝和記錄的同學眾口一聲回答🃏:“我們要聽老師的真話。”同學們的真誠讓我很受感動,我也希望我的這些回答能對更多的同學有所啟發。
壹
在當今這種浮躁的社會環境中,大學生很難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更別說是一本經典名著了🎅🏻。學校所推薦的30本經典書目固然是不錯的,但是每個學期要完成5篇書目(原文如此🚼,竊以為對經常讀書的人來說👧🏿👜,“書”的量詞不宜用“篇”)的讀後感會不會略顯急躁了呢?
答:首先💞,我們要端正一個心態。我們不應該把“很難靜下心來讀書”的“鍋”甩給社會。無論社會環境如何🏌🏻♂️,是否真有各位以為的那樣“浮躁”,但要記住你們的身份是“大學生”❇️。什麽是大學生✔️?不只是因為你高考達到了錄取分數線,然後交了學費🟢,你就是“大學生”了,要問問自己,我們如果要成為一個百分之百的“大學生”,應當付出些什麽?為了你們成為“大學生”,幾十年來🚈👩🏻🏫,國家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我上學的時候,每年只有100萬高校畢業生👨🏿🔧,如今已經突破800萬了;十幾年來🦹🏻,你們的父母為這個目標付出了多少心血和金錢?那麽同學們自己呢?“大學生”不是一個自動“黃袍加身”的稱號,我們得為了這個身份做些什麽,讀書自然就是其中最最起碼的一項任務。整個社會👳♂️,工人做好產品,農民生產好糧食🤹🏽🧑🏽🦳,官員治理好社會,士兵保衛好國家✣❔,大家都有自己的職責,大學生呢?起碼得靜下心來讀書吧🪔?至於學校要求大學四年讀30部經典,每學期5部,該讀哪些經典,目前的書目結構是否合理這些技術性問題,當然會根據大家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完善。我們正在研討將經典的書單擴展更新,與同學們的學科特點相結合👨🏿🍼,這些都是發展中將會解決的問題🏃♂️👫,但是首先,大學生要不要靜下心來讀書,要不要讀經典,我覺得這本身不應該是一個問題𓀆。
貳
老師您覺得我們每天有多少閱讀量比較合適呢?
答👨🏿⚕️:你們都希望有一個自主、自由的學習氛圍吧?如果學校嚴格勒令同學每天必須閱讀幾小時,讀幾頁書,恐怕你們也會有意見。所以對這個問題,我沒有一個量化的指標給到大家,我只問同學們一個問題:我們是一所民辦本科高校🧎♀️,說句心裏話🏃🏻♂️➡️,跟考上985👢、211院校的同齡人相比,在起點上多少是存在一點客觀差距的。那麽我們通過四年學習,是希望把這個差距縮小呢?還是進一步拉大🐄?毫無疑問🚇,我們當然想縮小這個差距,甚至是“逆襲”。那麽我就告訴你們一個事實💁🏻,我曾經在一所985院校求學7年🧙🏽,然後在另一所985院校工作了7年🦸♂️🙍🏼,這兩所學校各有所長,但有一個地方是一樣的🐒,就是無論哪天🦹♀️🧑🏿🦱,早上圖書館開門前,門口總是排著長隊👦,哪怕寒暑假都會如此。我自己當年算不得一個用功的學生,但即便如此,每門專業課,老師規定要閱讀的書籍、文獻最低限度也在5種以上,一學期那麽多課程,再加上自己課外閱讀的一些人文方面的經典,你們可以計算一下這個閱讀量💒。剛才你們問我ℹ️,學校每學期要求讀5本經典是不是略顯急躁,我只想反問一句,即使讀完5本書,跟那些同齡人比起來,僅就閱讀量看,同樣四年時間內👷,差距是縮短了🤷♂️,還是拉大了呢😛?說到底,多讀書,是我們每個同學自己要壓給自己的任務♐️,它不是外在的,而是發自內心的。至於說每天閱讀多久才合適,我的建議是,至少應該多過你花在手遊、網購和看影視劇上的時間吧🙎🏻♀️。
叁
我們從大一到大三每個學期都要完成的(發給我的原文如此)5篇書目的讀後感,有的是文學名著🧘🏻,有的則帶哲學性🫶🏼,思辨性。那麽這些經典著作真的適合每個階段的我們嘛?會不會重新編排一下書目的順序比較好,這讓也能讓(發給我的原文如此,竊以為作為采訪問題,起碼的文通字順還有待提高)學生從大一到大三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答:剛才回答第一個問題時說過,對30部經典的書目以及每學期指導性的讀書順序,確實存在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學校領導,以及學生處🧗🏻♂️、摩臣5娱乐等職能部門也在商討進行豐富和調整🧓🏻,這個周期不會太長🔠,相信未來一年當中我們會有更多的經典著作可供選擇。至於讀書的順序👲,目前的每學期讀書安排是大約三年前我參與擬定的,那應該是一個指導性的計劃,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學習進度略作微調,完全可以循序漸進。當然我更註重的是大家怎麽讀書🏌🏻♂️🧓,而不是問題當中大家關註的怎麽交讀後感完成任務🤦🏽♀️,恐怕我們對這件事理解上的偏差在這裏🛐。
肆
有同學覺著讀書🧑🎤,讀經典的過程是好的,可讀了三年經典🏋️♀️,自己還是離“美好生活”很遠,您對此怎麽看呢🗓?
答👩🏼🍼:首先我不太確定這個感受是不是來自於那些真正把30部經典讀完了的同學⛩,還是來自於那些僅僅是“蜻蜓點水”般讀了前言後記就完成了讀後感的同學🧢。基於我自己的經驗,首先讀經典的過程未必是“好的”,相反,我覺得如果你認真去讀,那麽過程往往是痛苦的🧑🏼💻🧑🏿🍼,因為讀經典著作跟讀時髦作品不同,你得帶上腦子去讀,得思考,甚至要做筆記🤚🏻。有些經典著作😤,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絕對是治療失眠的良藥,你讀書的時候得抵受住各種娛樂的誘惑,這是個戰勝自我的過程,跟跑馬拉松一樣➖,即使是長跑冠軍,訓練中也一樣會有惡心嘔吐的時候。但如果你堅持下來,克服了痛苦的極限,可能最終會感受到“美好”,這是一種來自於內在自我的“美好”。世界很大,但人的經驗世界其實很小,對不讀書的人來說,他對於“美好生活”的認知從哪裏來🥹?不過就是從身邊的人那裏道聽途說來的一套標準,比如住別墅,開跑車🏋️♂️,做大官等等🤴🏻🧑🏻🏭。我不是說這些生活不美好,而是說如果我們的認知♻,或者說價值觀完完全全來自於狹隘的經驗世界🖖🏻,我們其實就一直生活在周圍人給我們定好的條條框框裏💗,成為經驗的奴隸🧙🏿♀️,即使上了大學✋🏿,在思想境界上也跟古代的村婦村婦沒有本質的差別🧑🏽🔬,有知識,沒文化。讀經典有什麽用呢?它能把一個個你的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呈現在你面前,你會知道原來人生不只是吃喝拉撒👮♂️,街長裏短,我們還可以那樣生活,世界變大了🧏🏿,你慢慢會發自內心覺知到什麽才叫做“美好生活”,它可以與周圍人的價值評判無關,這樣你才自由了。
讀書讓生活更美好
讀書能給我們帶來什麽?確實,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有的人不讀書,也能得享高官厚祿🧜🏽♀️,也能掙得缽滿盆滿,但在我看來🧗♂️,這是一種爬行動物的生存狀態,在一個二維平面上匍匐伸展,用房用車用鈔票占據了盡可能大的面積,但僅此而已。讀書🥷🏿🧍♂️,讀經典呢🗝?它未必能讓我們爬得更遠,占據的面積更大,但它會給我們一雙翅膀,讓我們知道自己不只是一個二維的爬行動物,而是一個三維世界裏的人,它給了我們一個向上的維度👩🏽,讓我們明白👬,原來自己本可以飛翔。你們問我讀書之後會不會有“美好生活”🤘🏽,我的回答是,缺少了讀書這件事,作為一個合格的人類🌎,連生活都是不完整的🥤,還談什麽“美好生活”呢?